「中庸」的重點筆記 

 

上天生育萬物,一定照它的材質而厚待它。

所以可以栽種的就培植它,要傾倒的就讓它倒下。

 

詩經上說:「善良而愉樂的君子,有光明的美德,

適合於民,有益於民,所以能承受上天與的福祿,

上天保佑他,並給他重大的使命。」

--

 

孝的意義並不是只有養生送死而已,

還要能繼承遺志,完成其親所未完成的事,才是至孝。

--

 

仁人施政易見成效,

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而得人的方法在於修養自身,

 

要修身必須遵循天下人共守的法則;

要修道必須依據萬物得於天的自然本性「仁」。

--

 

所謂仁,就是人性中,本來具有的慈愛,

以親愛自已的親人最為重大。

所謂義,就是事事得宜,以尊敬賢人為最重大。

 

親愛親人而有等級,尊敬賢者而有等級,禮就由此而產生。

 

禮的本義是節制情感。

有了禮,仁義的施行才能調節至恰到好處。

所以說仁義道德,非禮不成。

--

 

人共生共存,最根本的關係就是五倫。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的基本精神在於仁愛。

--

  

有些人不必學習,天生就能知道以上的道理,

有些人是經過學習,而知道,

有些人則要下苦功去研究,才知道。

可是到了他們都知道時,大家都一樣了。

 

喜愛研究學問,就接近智了。

能夠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

知道什麼是羞恥,就接近勇了。

 

知道這三樣,就可以知道怎樣去修身了;

知道如何修身,就能知道怎樣管理眾人;

知道如何管理眾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

 

(作者在這裡,還有做一翻解釋,

智、仁、勇是「三達德」,三者又以仁為根本,

 

好學是智的功夫,智以知仁;

勇以行仁,以知恥為先,知恥則有所為,有所不為;

力行是行仁的實踐行動,仁而缺乏行仁的實際,

則流於空談和口號,不能落實。)

--

 

九經

治理天下國家的九種法則,

(這一體系,充分說明由本及幹,由近及遠的治國程序,

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系統完全符合。)

 

修治自身,(正道就能確立);

能尊重賢人,(對於事理就不致疑惑);

能親愛親族,(伯叔兄弟就不會有怨恨);

能禮敬大臣,(爾事就不會迷亂);

能體恤群臣,(才智之士就會竭力報效);

能愛民如子,(百姓就會自相勸勉來效忠);

能招徠各種工人,(國家的財用就充足了);

能善待遠方的人,(四方的人都來歸附了);

能安撫列國諸候,(天下人都自然畏服了)。

 

(我>>做重點,真的是容易,又不太容易的事,

九經,這個其實應該是可以不用說的@@呵~~感謝您:)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說話先有準備,就不致詞窮理屈;

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遭到困難;

行為先有準備,事後就不會愧恨;

做人做事的道理先有定則,就不致於行不通。

 

(作者>>說話要忠誠行實,做事要確切謹慎,

謹行慎言即能行無不利。)

 

(我>>對我來說,就是要在「動」之前,先「想好」,

不動的時候就靜下來,想好接下來要做的事,

然後去完成,再回歸於「靜」。)

--

 

處在下位, 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無法治理人民;

 

要得上級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

朋友都不信任你了,上級怎能信任你?

 

要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

自已的父母都不孝順了,朋友怎會信任你?

 

孝順父母是有方法的,

若是反省自身沒有誠意,那就不能夠孝順父母了。

 

本身有誠意也是方法的。

若是不明白「至善」之所在……那自身也就不能有誠意了。

 

(作者>「誠」不是手段,不是方法,是「根本」。)

 
…(待續)
arrow
arrow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