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重點筆記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是天然的真理。

做到誠,是人人應做到的。

 

(作者>>天人合一,是哲學上的最高境界!

誠是天之道;做到誠是人之道,

真正全然做到了誠,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嗎?)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所謂誠,是不須勉強而相合;不須思維而得到;

一舉一動都合於道理,這只有聖人才做得到。

 

一般人要做到誠,那就要選擇至善之道而堅守不渝,

用選擇固執於至善的方法,才可以做到。

 

(我>>這就是「擇善固執」的成語的由來吧。)

 

(作者>>聖人不用思考,不用勉強,就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常人仍有欲望和習染,要思考以明善,

要固執以行善,才能合乎誠。)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博的學習,

詳細的求教,

慎重的思考,

明白的辨別,

切實的實行。

 

除非不學,要學而沒有學會,絕不放棄;

除非不問,要問而沒有清楚,絕不放棄;

除非不想,要想而沒有清楚,絕不放棄;

除非不分辨,要分辨而沒有分辨明白,絕不放棄;

除非不實行,要實行而沒有實做出成績,絕不放棄;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果能此道矣,翻釋為:如果真的能這樣做的話。

--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白話:

由至誠而自然明白善道,這叫做天性。

由明白善道而至於誠,這叫做人為教化。

誠則無不明白,無不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誠了。

 

 

《第二十二章》

惟天下至誠,

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

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

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下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白話文:

惟有至誠的聖人,才能盡自已的本性;

能盡自已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

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

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

能贊助天地間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了。

 

作者:中庸的「至誠」,

是中國哲學中的「本體」-宇宙萬物的根本。

所以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盡其性的極致,可以參天地,贊化育。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釋:

其次:指次於聖人的人。

致曲:指「一偏」-一方面的事理,加以推展。

曲能有誠:推展一面的事理,通於有誠的地步。

誠則形:「形作動詞」、表現之意。誠於心中,而表露於外。

 

白話:

次於聖人的賢人,

而致力於推廣一方面的事理,

如此也能達到誠的地步。

 

誠於中就可以立刻表現於外。

表現於外,就會顯著,

顯著,就會更加光輝發越,

光輝發越,就可以感動事物,

感動事物,就能使事物產生變化,就能化育萬物。

 

只有天下最誠的人能做到化育萬物的地步。

--

 

《第24章》

 

文言: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白話: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末來的事情

 

作者:至誠的人,心能安定不生妄念,

能由其因而推斷其果,知道自然的趨勢,因而能預知福禍。

 

人類有推論的能力,根據現在的現象,以推知未來;

也有「預感」-超心靈的能力,以預知末來,

此外,至誠之人的預知未來,也許是根據現象而加以推斷。

 

(我>>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少年,能夠解讀預兆,

也許就是因為他一心誠懇的想找到夢中的寶藏。)

--

 

《第25章》

 

白話:

誠,是完成自已人格的要件。

道,則是引導自已走行當行的道路。

 

誠,是萬事萬物的始終本末,不誠便就虛妄無物了。

所以君子把「誠」看得特別寶貴。

 

誠,並不是僅完成自已而已,而是要拿它來成就萬事萬物。

所以先要完成自已的人格,就是仁;

而成就萬事萬物,本身才德的發揮,就是智。

 

仁和智都是天生的德性,綜合外成物,內成已的法則,

所以時時施行,都是適宜的。

--

 

《第26章》

 

地的博大深厚,才能載負萬物;

天的高大光明,才能覆生萬物;

悠遠無窮的時間,才能成就萬物;都是至誠無息的表現。

 

山,不過是石頭所積累,

水,不過是一勺一勺所積成,

而等到成為廣大的山嶽,

深不可測的海洋時,

萬物皆能在這裡生長出來。

 

作者:

由天地山水得知天地之道,

博厚、高明、悠久而成其大且久,

則人的德行應效法配合,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人是理性的動物,有見微知著,

由小知大的能力,這就是思想的奇妙作用。

--

 

《第33章》

 

君子的為人之道,表面上文彩不露,

日子久了,就自然一天天顯現出來。

小人的為人之道,表面上文彩鮮明,

可是日子久了,就漸漸地消暗了。

 

君子做人的道理,

看起來簡易卻有文采,看起來溫和卻有條理。

知道遠處是由近處起的;知道風化的起源;

知道隱微的也必然會顯明。

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進入道德之門了。

 

作者:

「真誠者寡言,虛偽者多辯」

能誠於中,必形於外,自然能顯明。」

--

 

大至上~中庸全部33章的重點分享完了。

裡面有些章節,我有省略掉,是在指導君王該如何治理天下~

 

arrow
arrow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