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我教孩子學論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解:「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

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作者:

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等,

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異:知道-喜好-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對象外在於已,

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

要我們身體力行時,總是難以實現。

 

比如:我們都「知道」鍛練身體很有好處,也很有必要,

但要堅持每天早上起來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已經觸及情感,發生興趣。

雖依然是外在於我,卻相交相融、物我兩知。

 

比如讀書:大多數人「好讀書,不求甚解」,

這本看看,那本翻翻,覺得累了,就扔在一邊,明天再讀。

 

這就是「好之者」,雖比「知之者」已經有所進步,

但動力仍顯不足,境界仍顯不高。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

這個境界用一個恰如其分的詞語來形容,就是「陶醉」

陶醉於其中,以它為賞心樂事,

就像最親密的夥伴一樣,物我兩忘,合二為一。

 

比如顏回,對於窮困的生活,樂在其中。

又比如孔子,發憤忘食,樂而忘憂,

甚至連自已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這才是真正「樂之者」的境界!

因此,為了擁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為了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習興趣。

--

 

「興趣」,讓人想做,把活動當成享受,

這是一種主動的傾向,這就是興趣盎然。

興趣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思維和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興趣能為生活增添色彩,能夠使你更加熱烈地擁抱生活、

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

 

一個有著濃郁興趣愛好的人,

他的生活再曲折、再坎坷,也不會被逆境征服,

相反,他能以自已熱烈的情感去征服生活,成為生活真正的主人。

愛因斯坦說過:「對一切人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自覺、最持久的動力。

 

好奇,是開發能力的起點;

興趣,是開發能力的動力;

愛好,是開發能力的導師。

 

郭沫若:「興趣愛好也有助於天才的形成。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興趣能使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使人們能完善地完成自已的工作。」

 

興趣比理想、抱負更容易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熱忱,更容易凝聚人的意志、毅力。

它具有化苦為樂的奇功。

它是一種威力無比的潛能,是創造的激發器,是學習時道要的永久動力。

 

實踐證明,成功者幾乎是從中心興趣的領域,結出碩果的。

 

如果你的興趣廣泛,那麼,精神上會感到歡樂愉快,

你也必然會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心

一個人為自已所感興趣的事打拼,往往不易感到勞累,

它能使人在心理上始終保持著一種亢奮狀態

決不會感到工作是受苦、是折磨。因此,對身心發展極為有利。


興趣,能使人不知疲倦地連續工作,

甚至可使人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它。

 

大腦是一個互相聯繫的巨大網路,

而且這個網路越是複雜,它的工作越有成效,

學習者獲得的興趣也就越多。

並且,妳對某個科目學到的越多,它就變得越容易。

 

實踐活動,可以不斷地使學習者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

深感自已知識的不足,從而激發新的發習需要,

增強學習動機,滿足學習者的喜好,

並進一步激發更大的興趣。


arrow
arrow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