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我」重點筆記(下)

 

接下來從第五部開始囉  ~~

第五部「人與事是如何真正的存在」

 

之前有提到說,要對人事物要慈悲、懷抱著感恩~~

 

然後~~達賴喇嘛所寫的這本書,

後面一點的地方有提到(在第六部裡)

我們對於一個陌生的人,比較沒有辦法發揮關愛,

是因為缺乏了「親近感」。

例如:路邊有人跌倒、如果不認識,可能並不會特意去幫助他。

如果跌倒的那個人是認識的熟人,我們就會立即去幫助他。

 

讓我聯想到~~「秘密」一書有提到,

在觀想的時候,在感謝的時候,

不能只是單純地想著,「謝謝妳~~謝謝妳~~」

不能只是單純地想著,「阿~~擁有財富真美好~~」

更重要的是,要在心中~體會與感受~到那種愛與感謝的「感覺」。

 

綜合以上兩著的論點,

當我們在對水感謝的時候,

對食物感謝的時候,對衣服感謝的時候…

如何提升 那種感謝的「感覺」、感受到美好的「感覺」,

我覺得,答案就是達賴喇嘛所說的「親近感」。

而且不只對人,對一切事物、整個地球世界,都要擁有「親近感」。

這樣一來,就能很自然而然地,更加的感謝這個世界、感受到美好!

 

請讓我們繼續研究這本書吧!

第五部「人與事是如何真正的存在」

( 如果有太難懂的部份,請直接跳過!不要太執著 : )

 

 

5.第十九章「視自已如同幻影」

 

「這並不是說現象「是」幻影,而是說它們「如」幻影。

縱然你的臉在鏡中所顯現的影像並不是你真正的臉,

但這個影像卻並非完全不存在。」

 

指出表象和真實之間的衝突

「要視自已或其他現象如幻,

需要兩件事才做得到--

知道  對境  虛假的顯現 為 自性有,

以及了解到你或你在想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如其顯現的那樣存在。」

 

佛陀:「所有的事物都有虛假和欺瞞的性質。」

 

在事物的表象及其真實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

無常的東西可以顯現成恆常的。

還有像過度飲食這類苦因,有時偶爾也會變成快樂的來源。

 

把人和事看成如幻有何助益

「可協助我們減少貪瞋心等不良情緒,

這些情緒是我們在現象之上強加本來沒有的好、壞等特質而引生的。

 

擁有正見的好處就是使我們 不會 把好、壞 強加於 對境 上。

消除這些不健康的情緒,

反過頭來留給健康情緒與美德美善更多發展空間。

以正見看現象,就可以把現象帶入修行空性的範圍之中。

 

把事物看成是如幻的,其存在方式與顯現方式不同。

這個觀點會使你的空性正見和慈悲善念,兩者都可以深化,

以此了悟,你就更能有效的從事慈悲利他的行動。

 

「雖然人連一丁點的自性存在都沒有,

但這和人會造業、積業而得果報,

以及人依業力和煩惱投胎轉世並不矛盾。」

 

5.第二十章「注意事物如何依思想而存在」

 

「就連各種賞心悅目的花朵,

以及耀眼迷人的黃金豪宅,

都沒有具自性的製作者,

都是經由思想的力量而建立,

這世界是經由觀念的力量而建立的。」~佛陀

 

在「秘密」的書中,

也有引用佛陀說過的一句話,

「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思想的結果。」

「秘密」一本書,也有提到很多說:這個世界是思想所建立的。

這本書前面一點的地方也有說過,

人事物都是依靠概念性的思想而存在的。

「秘密中」有引用量子物理學家的觀點,

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心」的介入,是無法建構的。

 

「『我』的思想是依身心而生起時,

身心之內沒有任何一丁點東西是『我』:

前後剎那連續體的集合不是『我』,

各自不同的組合部份不是『我』,

任何不同的組合部份之連續體不是『我』。

再者,也沒有絲毫和身心蘊體不同實體的東西可被了解為『我』。

所以,『我』必然只是依身心而建立的一種觀念而已,

並非以其自身的實體而建立。」

 

以觀念建立的意義

「沒有任何東西可確認是依自身而存在,

其存在來源是心識的認知能力。」

 

「現象經由 有益我們或 傷害我們的方式而存在,

但究竟是有益的或有害的,這依我們的意識而定。」

 

提婆論師在<菩薩行四百頌>中說:

「如果沒有概念性認識,貪愛之心等不能存在。

有哪一個聰明人會認為這些是真實對象的同時,

也只是概念性認識而已呢?」

 

月稱論師:

「只有在概念性認識存在時,那些現象才存在;

當概念性認識不存在時,那些現象也不存在。

不以其自性而建立是毫無問題的,

就像把一堆蜷曲的繩子想像成蜷曲的蛇一樣。」

 

探討其意義

我們要如何了解這些偉大的印度、

西藏大師所堅持之觀念性思想的重要性?

 

外境真的只是產生認識到此對境之意識過程的一部份而已,

就如看到一棵樹及其附近的環境,

但如果依於思想而存在是指,

在建構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時都需要一個概念性思想,

那就太荒謬了。( 不好懂的話…就別執著了…往下看吧 0.0 )

 

因此,對我而言,

「這個世界依概念性思想而建立」的意義,

是指對境不依意識無法只以自已的存在建立自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才是所謂的

「包含人與事物在內這世界所有的現象都是由概念性思想所建立。」

 

>>是指對境不依意識無法只以自已的存在建立自已。

關於這句話,讓我想到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

「心」的介入,事物才得以建構存在。

 

「果依於因顯而易見,以時間順序來講,

果發生在因之後,這是從依生起的角度而講的緣起。

 

在佛教最高的哲學觀點中,包含另一種想法,

之所以能把某個東西稱為「因」,

是有賴於對其「果」的考量,

從這個角度而言,因就依於果了。

 

某東西不能以自身就成為因,

之所以被稱為「因」是因為和它的「果」有關係。

在這裡,果並未發生於因之前,而其因也非在果之後才產生。

 

而是由於思考到它未來的效果,

我們才把某一個東西叫做因,

這是從唯名的角度而講的緣起。」

 

( 這段因果、果因的內容,真的是很妙!!)

 

龍樹<中觀根本頌>:

「一個做者是依他做的事而存在,

而被做的事也是要依這個做者而存在。

除了相依相侍的緣起外,

我們再也看不到還有另一個可令其成立的理由。」

 

行動依於作者而產生,

作者也是依於行動而產生。

作者和行動之間的關連並非因果關係,

因為二者的產生並無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因果關係並非自力建立,

如果因果關係以自力而建立,

那因就不需要依於果了。

 

我們找不到依自力而建立的因,

雖然日常知覺意識中,每件事都顯現為有其自性。

 

因為事物都必須受制於其他事物的影響,

把某一事物稱之為因,必然是基於考慮到其果。

 

這個過程使我們了解到唯名而立,

做為更細微的緣起之正確性。

 

「佛言緣起即性空,何言能勝此妙法!」

 

「但當你想得更遠時,

就知道因果的緣起,

是來自於能指出因果無自性之唯名而立的關係。」

 

( 意思大概就是,

「因果」這個詞的緣起,是我們對「因果」它的認識而產生的。)

 

「除了以概念性認識加以建立外,

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存在。

凡事必須依心識才能看見,心是造作者。」

 

 「我和其他現象都是依心識而建立的。

人不是以自身而存在,

而只是一種相依相侍的安立狀態而已。」

 

( 這應該就是結論了吧 )

 

第六部「以正見深化慈愛」

 

6.第二十一章「感受同理心」

 

「要發展無限的利他心,單靠意志是不夠的,

這時以正見融入慈悲的修習就很重要。」

 

這裡有個比喻,

把眾生的輪迴轉世,比喻為在井中水桶般被不斷拉上拉下。

 

1.如同水桶被繩子綁住一樣,我也被煩惱和業力束縛住。

 

2.如同水桶在井中被操作者拉上放下一樣,

我也被未馴服的心拉著跑。

特別是誤以為我是有自性的存在,

接著誤認「我的所有物」也是有自性的存在。

 

3.如同水桶在井中上上下下,

從最高的暫時性快樂蕩到最低的暫時性痛苦。

 

4.如同要費力才能把水桶拉上,

但把水桶放下卻輕鬆容易一樣。

要非常努力才能提升到快樂,

但很容易就淪落到痛苦之中。

 

5.如同水桶不能決定自身的移動,

我也被過去世的無明及愛執等因素決定,

現在這些相同的因素還像海浪一樣,不斷為我的來生製造問題。

 

6.如同水桶拉上放下在井中撞來撞去,

我也日復一日被苦難和變易苦打擊,束手無策的被困住。

 

「真正的慈悲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產生的。」

 

宗喀巴大師:

「當那些沒幫助過你或傷害過你的人看起來在受苦時,

你大都不會注意到他們的情形,

這是由於你對那些人沒有親近感之故。

 

當你看到你的朋友在受苦,

你會覺得受不了而想為他做點事,

受不了的程度和你跟他的親近程度相當。

 

因此,對眾生產生強烈愛惜心是很基本的修行。」

 

這就是「親近感」的修行:)

 

第二十二章「反省無常」

 

輪迴過程中有兩個較深層次的正見,

一是無常,一是空性。

 

「我們都受恆常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

以為自已還有許多時間可以用。

這使我們陷入拖延而浪費生命的險境。」

 

「禪修無常,首先禪觀死亡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

接著禪觀我們生活只存在於剎那之間的本質。」

 

「修習對死亡的知覺,了解自已今晚有可能會死。

基於這個態度,你會更重視有益於今生及來世的事,

與那些只對你今生有表面助益的事相比,

你會更優先去做同時有益於今生及來世的事。」

 

「事物在剎那間變化的本質。

給了我們正向發展的可能性。

你一旦知道了事物是一直在變的,

倘若你正處於困境中,

知道事情不會永遠那樣,多少會感到安慰些。」

 

「這一生結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及朋友終究會四散分離,

這就是輪迴的本質。」

 

印度哲人兼瑜伽士寂天感嘆無常,

他說不管你的今生有多好,就如夢到樂事一樣,

醒來時除了回憶外,什麼也留不住。

 

佛陀:「要了解我們的身體如同陶器一樣無常。」

 

細微層次的無常

我們身邊由物質所組成的對境都隨著每一剎那的消逝而分解毀損;

同樣的,

我們用以觀察外在對境的內在意識也隨著每一剎那的消逝而分解毀損。

這就是細微無常的本質。

 

分子物理學家並不把桌子這種顯現成堅固的對境視之為當然;

他們反而會去注意較小元素的變化。

 

「倘若你了解到,

無常是事物的真正本質,

當變化發生時,或死亡到來,你就不會受到驚嚇。」

 

第二十三章「溶入大愛」

 

「光說佛陀的教法很好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要有好心腸才有用。」~西藏諺語

 

「最深奧層次的慈悲,

要具備無自性空的知識才可能體驗到。」

 

經由戒、定、慧三學的修習,

此人身是自輪迴中解脫最有可能的基礎。

戒學是限制身口意三業的惡行。

更細微的惡行,可透過修習「止」的定學而被調伏。

惡行的斷除要靠修習無自性空智慧才得以成就。

 

>>哇!!身口意,那不就是「秘密」當中一直在說的,

所思、所言、所行,這三者嗎!!

我現在才發現到另一個共通點!!

 

佛陀:「雖然一切法皆空,然而眾生還是愛執自性見。」

佛對眾生產生大悲心。

 

>>為了讓眾生都能了解這本書的內容,

無自性、空性、無常…等等之類。

所以和尚一直在傳教、教導世人。這就是他們的慈悲心。

 

本書的最後一小段話。

 

大慈大悲的衝擊

 

你要自動自發的熟稔此慈悲心,

把保護一切眾生使其不受問題干擾的責任一肩挑起。

要重複練習,且經常禪觀。

你的同理心會大到充塞你的全身全心,

你的目的就只是利益他人,

一點兒也不求回報,

對於這個任務使命,

從來不覺得灰心挫折。

 

「完」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

arrow
arrow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