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FT中文網 2014年11月23日
23歲的挪威人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
大勝維斯瓦納坦‧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
成功衛冕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卡爾森打敗對手的方式。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象棋頂級賽事中,他的取勝方式再次證明,
他是國際象棋比賽有史以來的最佳選手。
在比賽過程中,沒有龐大的助手團隊為他提供新的思路,
事先也沒有一屋子超級電腦為他籌備競賽計畫。
正如Chessbase國際象棋軟體公司的
共同創始人弗雷德里克‧弗裡德爾(Frederic Friedel)所說:
「卡爾森的勝利,“就像一名網球選手
帶著老式木質球拍,出現在溫布林頓並取得了勝利”。」
十多年來,依靠電腦的大批量資料分析,
已成為國際象棋頂級賽事的常規服務。
最高水準的選手依賴這些服務提供創意,
從而在開局中取得有效的優勢地位。
2010年,在籌備與阿南德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爭奪戰時,
保加利亞特級大師維塞林‧托帕洛夫(Veselin Topalov)
曾透露,他正在使用IBM生產的
擁有8192個處理器的藍色基因/P(Blue Gene/P)超級電腦,
幫助他準備某些量身定制的開局。
與此同時,阿南德也承認,
他一名主要助手的桌面看起來 “就像飛行員的駕駛艙”。
對國際象棋這樣複雜的比賽而言,
這種應對方式有其道理。據統計,在僅僅走過三步之後,
每位選手就面臨 900萬種可能的棋局。
國際象棋中的可能棋局數,超過了宇宙中的中子數。
正如卡爾森上周在一場比賽後略為謙虛的說法:
「總體上說,國際象棋比其他事情都難一些。」
不過,這位慣於在打比賽時身著乞丐裝牛仔褲、
並以懶洋洋靠在椅上而聞名的選手,
並不像他的對手那樣依賴電腦分析。
他對開局理論的關注幾乎為零。
幾年前,他曾表示:
「在當代這個電腦時代,確實存在某些新的想法。
不過其中的原理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
我努力不去把過多注意力放在籌備方面。」
這一舊的學院派方法取得的戰果令當代國際象棋十分尷尬。
儘管對多數選手來說,電腦分析提高了開局的相對重要性,
卡爾森卻不那麼看重開局。
相反,他關注的是如何穩定而耐心地積累優勢-
有時候這種優勢甚至難以察覺-在後面的比賽過程中取得勝利。
少年時代曾偶爾在錦標賽中陪伴卡爾森的弗裡德爾表示:
「國際象棋的博弈空間太過巨大,
儘管今天電腦能完成許多判斷,你仍可跳出它的思路。
馬格努斯跳了出來……並在之後的比賽中大獲全勝。
這是非比尋常而讓人驚歎的。」
他能做到這一點,證明了他天生的天分。
這位13歲當上特級大師的選手
在僅僅19歲時就成為全球最強的國際象棋選手,
並一直保持在這種高水準狀態。
今年5月,他的“Elo”等級分達到2882分,
這是人類選手曾獲得的最高分。
2012年,在被問到為何他棋藝如此高超時,
他回答得十分謙虛:
「我不知道……我就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應手。」
感謝您:)祝福~ 2015-02-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