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分類&藥性

2000年前,記載中國藥草的書藉「神農本草經」中,
解釋了 365 種的生藥,並將這 365 種生藥分為三種。

「上藥」為君,主養命,應天,無毒,
多服久服不傷身,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
ex:菖蒲、人參、甘草、靈芝、薏苡仁、黃連、蜂蜜…等120種。 

「中藥」為臣,主養性,應人,無毒或有毒,
斟酌其宜,欲遏病 (抵禦疾病)、補虛贏者。
ex:乾姜、葛根、當歸、麻黃、芍藥、黃芩、防已…等120種。 

「下藥」為佐使,主治病,應地,有毒或多毒,
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癒疾者。
ex:附子、半夏、大黃、巴豆、杏仁、蟾酥(蝦蟆)…等125種。 

這些分屬於上品、中品、下品的藥,
具有互相助長的功能,所以它們在調配上會有一定比例。 

(p.s."葛根"雖被歸為中品藥,但為無毒,平性者。)  


關於上藥的介紹「多服久服不傷身」,此觀念於現代已有改變,
大家已了解到,再營養的東西,過度食用,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例如說:曾有某婦女,把山藥做正餐來吃,導致子宮肥大。
又或者,食用過多具有雌激素的食品,可能會產生子宮肌瘤。

雖然有這種情況,但大家也不必太過擔心,
要把一樣東西吃到「過量」,其實真的是很難很難、很不容易 XD 
上述的那位婦女,真的就是三餐把山藥做白飯來吃… 0.0 


藥性與體質的搭配

食物、藥物,都有其性向與應對,
寒性生藥對治陽証,
熱性生藥對治陰証,
溫性生藥對治陰証傾向,
涼性生藥對治陽証傾向,
平性生藥對治中証 ( 陰陽証兩用 )。

( 証:即是症狀。)

對熱的寒處方:
對於臉色紅潤又發熱的患者,應使用袪炎鎮靜的寒藥。

對寒的熱處方:
對於臉色青白又手腳發冷患者,
應使用讓身體溫暖行血行順暢的熱藥。

對實的瀉處方:
對於身體強壯的人,為了將不必要的廢物逼出體外,可使用瀉藥。

對虛的補處方:
對於身體薄弱的人,使用補性藥來增強其體力。 


藥性略述:

所謂的「藥」,
原本是指「草根樹皮」,
但不僅僅植物,也包括了動物、甚至是礦物。

「上品藥」

平性者:甘草、山藥、杜仲、決明子、龍眼、酸棗仁、蜂蜜…
溫性者:黃耆、川芎、天麻、人參、桂皮、大棗、陳皮…

寒性者:黃連、柴胡、天門冬、益母草、冬瓜子、薏苡仁、牡蠣…

「中品藥」

平性者:葛根、括簍根、秦芄、香附子、枇杷葉、赤小豆…
溫性者:韭白、生薑、當歸、艾葉、麻黃、烏梅、柿蒂、蘇葉…
寒性者:黃芩、玄參、芍藥、知母、貝母、百合、防己、石膏…

「下品藥」

平性者:木通,桃仁、水蛭…
溫性者:桔梗、半夏、石榴皮、旋覆花、杏仁、蝮蛇…
寒性者:甘遂、大黃、白頭翁、釣藤鉤、丹皮、夏枯草、穿山甲…
熱性者:附子、牽牛子、巴豆…


arrow
arrow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