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蔬菜不綠 作者:河名秀郎  這些是簡易的重點筆記!

第三章:就算不施肥,蔬菜一樣能生長 - 關於土壤

「那麼,既沒噴撒農藥也不施肥,如何栽培蔬菜呢?」
 

從「清除土壤中的雜質」開始做起

自然栽培: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有機肥料。

重點是:清除長期囤積在土壤中,包含農藥、肥料等雜質,

讓土壤回復原本狀態,才能依循自然規律栽培作。
 

只要徹底清理土壤,就算不施肥,蔬菜照樣長。

就算是噴撒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農藥、
肥料的農地,也可以重新來過、施行自然栽培的!

此時會遇到一些蟲害或冒出雜草,
但只要徹底清除土壤中的雜質,回復原本乾淨的環境,
不僅惱人的蟲害沒了,連雜草也一定不會長了。

 
異物摻入土中,就像長年纏身「肩膀痠痛」的老毛病一樣

施行自然栽培的首要步驟,就是翻土。
調查農地殘留了多少肥料。

肥料殘留的土壤比較冷.bmp  

翻土到一定深度時,
約地表之下的十公分處,會碰到硬土層。

很不可思議的,土壤中的溫度,居然不一致。(上圖)

正常來說,土壤的溫度會一路順暢地從地心往地表傳。

中間會有一塊區域的溫度特別低
(約地表之下二十到三十公分處),
是因為肥料和農藥等雜物囤積的結果(肥毒層)。

這種現象,可想而知,
生長在冷冷土壤中的蔬菜,
將會無法吸收到足夠的養分。

因此,清除「肥毒層」,
打造一塊不需要依賴肥料和農藥的農塊,是一大重點!
這個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
就像肩膀痠痛的老毛病,也是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治好一樣。

每塊農塊曾用過的肥料和農藥都不一樣,
所以回復到自然農地的時間也不一樣。

清理「肥毒層」的期間,會有蟲害、也會長雜草。

 
有機栽培的陷阱

如果使用的是化學肥料,
肥毒層會很明顯,肉眼就能看出有地表下有一層。
因為化學肥料不是自然物質,不溶於土壤,會自成一區。

然而,如果用的是有機肥料的話,
「肥毒」則會四處散布、分散,沒有明顯的「肥毒層」。
因為有機肥料,大多是自然素材,
肉眼無法分辨出異物,而且還會分散開來。

有機肥料不像化肥能立即見效,時效卻更長久,
也是造成農地始終無法遠離蟲害的一大陷阱。

如果是植物性的有機肥,問題會少於動物性的有機肥。

自然界中,動物屍體和糞便,多少會落入土壤,
但就整體來看,所占的量其實很少,
人們刻意集中、大量使用,當然會造成土質失衡。

就算是已停用有機肥料好幾年的農地,
還是擺脫不了惱人的病蟲害。
這是因為有機肥料的效果是緩慢、反覆出現的,
所以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徹底清除「肥毒」。

但是,等待是淨化土壤的必經過程,
改採自然栽培必須經歷的一段磨合期。

 

破壞「肥毒層」

曾經有一位改採自然栽培農家的蘿蔔田,
明明已好幾年沒發生過蟲害,
卻在第十年突然爆出蟲害,
實在讓農家納悶不已。

可能是之前採有機栽培時,
囤積土壤中的「肥毒」,一口氣終於爆發了,
而這些蟲害,是來做最後的清除工作。

果然,隔年再度長出健康的蘿蔔,
前年的蟲害彷彿是一場騙局。

畢竟自然栽培還是以營利為目的。
若是自給自足,慢慢清除就好了。

對於靠務農維生的農家來說,沒有收成可就斷了生計。
建議可以先把一部份的農地,改採自然採培,作為開始。

使用牽引機等機器,先破壞肥毒層,會是比較有效率的。

 

處理破壞後的「肥毒層」

用機具把肥毒層破壞後,接下來要如何處理呢?

大豆、小麥和大麥…等植物,根部會吸取「肥毒」。

大豆會將破壞後的「肥毒塊」細分化。

小麥和大麥,則會用根部強力吸收細分後的「肥毒」。

麥子素有「土壤清道夫」之稱。

不少改採自然栽培的農家都發現,隨著
肥毒層越來越少,收成也越來越好。

 

自然與人類相互合作的栽培法

自然栽培,並非放任不管,
這也是一種以栽種農作物來賺錢的栽培法,
還是得維持一定程度的收成。
自然栽培,當然也是讓大片農地回復自然的方法。
並非放任農作物隨意生長,人們需要從旁協助、做個好幫手。

 

回歸自然的土壤

肥毒層徹底清除後,土壤會有以下的特點:

.土質變得比較鬆軟。

.土質變得比較溫暖。

.富含水分。

肥毒越少,就好比人的新陳代謝變好,
血液循環順暢,膚質自然就會好。

 
茨城縣.行方市.玉造,
改採自然栽培已經十二年的田神俊一先生,
在農閒時,會將農地借給幼稚園辦運動會。

孩子們赤著腳,開心地喊:「好舒服哦!」
興高采烈地在鬆軟又溫暖的農地上奔跑。

的確,一腳踩進田神先生的農地,
大概會陷個五分公深,然後採把土揉捏看看,
會發現有點溫溫的,這樣的土質,
才能讓蔬菜的根部往下伸長,吸取足夠的養分。

值得一提的是,田神先生的農地,幾乎看不到蚯蚓,
或許是因為,蚯蚓的存在,
代表這塊農地還有很多必須分解的雜質,
然而適合栽培農作物的土壤,並不一定需要蚯蚓。

 

土壤依土質有所區分

若要把水田當成旱田來耕種,
是非常困難的,問題在於土質不一樣。

水田的土質,對蔬菜來說,並非自狀態。

山裡的土、原野的土和水邊的土,這三種土的土質是不一樣。

 
土質一旦變好就會長出雜草,
然後過一陣子又長出其他種類的雜草,
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變成適合耕作的農地。

俗話說土壤:「長一公分要花上一百至二百年。」
 

蔬菜多長於原野,稻子長在水邊,果樹則是長在山裡,
每個地方的土質構造都不一樣。

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結果。
想要改變土質,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要知道這一塊土地,適合種什麼樣的蔬菜,
必須先診斷土壤,看是屬於黏土質、石灰質、還是沙地等。

再根據土質決定栽培哪種蔬菜。

栽培蔬菜的條件,除了土壤,
也和當地氣候、風土、自然環境有關。

像是沖和奄美大島的特產是芒果和香蕉,
三浦半島則是盛產高麗菜。各地方盛產的蔬果都不一樣。

蔬菜都有所謂的原產地,要看此地的環境,適才適所。

因此,建造溫室,來栽培原本不適合栽種的農作物,
並不是自然栽培法的理念。

 

能在同一塊土地上,一直栽培同一種蔬菜嗎?

什麼是「連作障礙」?

採行一般栽培、有機栽培的農家,有一種說法,
就是在同一塊農地一直栽種培同一種蔬菜,蔬菜比較容易生病。

可是,山野林間的草木,每年都長在同一個地方,也很健康阿?

難到只有蔬菜,才會發生「連作障礙」嗎?

其實並非如此,會有這個問題產生,
是因為噴撒農藥和施肥的原故,破壞土壤生態,導致自然失衡。

持續在同樣環境生長的植物,
會逐漸適應環境,這才是自然現象。

同樣地,蔬菜一直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也會逐漸習慣土壤。
因此,更要採取連作方式,打造適合蔬菜生長的土壤。

其實連作不但能提高收成,也能提升蔬菜品質。

 

自然栽培的收成量

作者常常被問到:「無農藥、無肥料的
自然栽培,每年真的能達到一定收成量嗎?」

有七至八成以上,採自然栽培的農家,
維持與以往施肥時差不多的收成量。更好的也有。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明明不撒農藥、不施肥,為何還能保持一定收成呢?」

只要了解不施肥、也能栽培蔬菜、減少病蟲害、
還能  提升營養價值  的道理,就能明白其中的好處。

不過想要徹底實踐,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心。

因為清除肥毒的過程中,
有時會遭遇比以往更嚴重的病蟲害。
有時情況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災害竟又到來。

然而這些過程,絕不是惱人的麻煩,
而是「淨化土壤的必經過程」!
只要能理解這一點,便能耐心等待。

人類在大自然中只是個渺小的存在,
有些事就算努力也不見得能得到自已想要的結果。
除了不時向自然界學習,
面對蟲害、雜草,也要懂得包容與接受。
若能因此從自然界學到新的做法,不是太好了嗎?

 

自然栽培,不同於「免耕栽培」

自然栽培,不但要積極耕作,還要適度除草,
單就這點來說,和什麼都不做的免耕栽培,明顯不同。

不管理的農地,會變得毫無秩序可言,
人類從旁協助,同時不破壞自然界的法則,才是最好的。

人類若能和自然互相合作,才是最棒的!

 

努力生長的蔬菜最美味

不靠肥料的蔬菜,必須靠自已努力伸展根部,
才能吸取土壤中所擁有的養分。

經過努力生長的蔬菜,會特別的美味!

  
第三章完。未完待續 …… 感謝您河名秀郎 ^_^ 2013-12-1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振羽 的頭像
    振羽

    先見之明的預兆

    振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