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孩子學老子 重點筆記
好事與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p.36
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
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譯解:災禍阿!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
幸福阿!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
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
它們並沒有正確的標準。
接下來,作著就舉了「塞翁失馬」的這個寓言故事了~
--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p.80
(☆本篇後半段!有科學實驗的證明~~)
老子:「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解:殘暴好鬥,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
凡是不敢輕舉妄動,又不逞強好鬥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以上兩種人,一種對自已有利、一種對自已有害。
這就是上天的本意,討厭剛強好鬥的人。
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它的原因呢?就是聖人,也難以瞭解這些道理,
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應。
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經常不與萬物相爭,
可是它從古至今,無論你怎樣與他相爭,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
這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
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它自然就降臨下來。
而且,報應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知道懺悔反省;
報應較慢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災禍就越慘。
像這種因果報應,好像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
因果循環,是如此廣闊,那麼的縝密,絲毫沒有漏失阿!
這段話啟示我們,為人要正真,為官要廉潔,
尤其是要慎獨 (自已一個人的時候,更要謹慎),
千萬不可有鑽道德和法律漏洞的企圖。
這裡還舉了清官楊震的故事,卻金「四知」,
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書上還說了一個有科學根據的例子!!
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的「弊導思維」,
他研究的結果證明,弊導思維有害於人的身體健康!!
我們要善待自已,做到身與心和諧。
不要給自已增加罪惡感,不要做使內心不安的事。
當人產生弊導思維時,做了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時,
大腦就會分泌出一種有毒的荷爾蒙-去甲腎上線素,
使人引起疾病,加速老化,導致細胞死亡。
因為實驗證明,去甲腎上腺素的毒性,
是自然界的毒蛇的三倍。
腐敗的思維、行為、行為後的心理陰影,
使人在自身產生一種有毒的「自我攻擊體」,去摧殘人的身體。
巴西的阿尼塞托。馬丁斯醫生,
有一份統計研究,583位不廉潔的官員中,有60%生病和死亡;
另外583名廉潔的官員中,生病和死亡的只有16%。
「當違反道德準則時,
在精神和身體上就會受到自體的攻擊,最終導致疾病和死亡。」
這就是他著名的「腐敗死亡論」。
惡人與壞人,唯一的出路就是棄惡從善,
否則,必然受到懲罰,即使偶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也無法逃脫自已良心的譴責。
這也是<<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科學根據。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p.96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譯解: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
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夫子這句話與老子不謀而合。
少言、慎言是修身養性的重點表現,需要注意如下幾個原則:
一、言必有中
古人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是說,說話一定要切入實際,不說可說可不說之空話、廢話。
空話、廢話說多人,說話的人也顯得空、廢。
(我>>哈哈、好毒喔~~但很有道理~~)
二、少說為佳
老子說:「希言自然」,意思是少說話,符合自然規律。
語言和文字不類同於其它,一經說出就貝有一定的立場。
一個立場過於鮮明的人,是會咄咄逼人、處處樹敵的,
所以當別人語言過於激烈時,不妨話減三分。
這不僅會避免不必要的爭執,
也可以保持自已的原則,因而會更加受人愛載。
三、先做後說
子貢問孔子何謂君子,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意思是說,應該是先做到了再說。
一個只說不做,或說到、做不到,輕諾寡信的人,
他立人的原則將難以使人信服,只會讓他周圍的人避而遠之。
--
要能夠使自已靜下來 p.85
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譯解: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
萬物都一起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清靜,清靜就叫復歸於生命。
老子: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眾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小孩的無慾狀態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
這段文字啟示我們,
在生活中,要能夠使自已靜下來。
在萬籟俱寂的環境中所得到的寧靜並非真寧靜,
只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
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
在歌舞縱樂環境中得到的快樂並非真快樂,
只有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精神,
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靈性的真正樂趣。
孫子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情緒應像昔日大姑娘那樣不動聲色,
而行動則應像兔子那樣敏捷快速。
老子說:「靜是動的主宰,重是輕的根基。」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有」(萬事萬物) 來源於「無」,
「動」來源於「靜」,萬事萬物的源頭是「虛靜」,
透過發生、發展又回到原來的「靜」,
萬物都靜靜地守著自已的本性,默默地吸取大地的雨露,
安享著各自天然的壽命,春榮冬枯,最後又回到天然的寂靜。
因而「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現象或表象。
--
我只做了大概的重點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