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的科學分類:
「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豆目」「豆科」「葛屬」「種」則有 20 多種以上!
ex:食用葛(Pueraria edulis)、苦葛(Pueraria peduncularis)、
須彌葛(Pueraria wallichii)、野葛根(Pueraria mirifica)、
三裂葉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等。
從較大的差別上,可分為「粉葛」&「柴葛」二種:
「粉葛」雇名思義,因澱粉含量多而得名"粉葛",
又因其味道甘甜,也被人稱作"甘葛"。
「人工栽培」的粉葛,含粉率約為 25~37%;
「野生」 的粉葛,含粉率約在 17~20%之間。
ex:食用葛、甘葛藤、三裂葉葛藤、峨媚葛藤…等。
「柴葛」嘛…其實是因為野生的葛根,
纖維又粗又多,含粉量較少,因此才被人們叫做「柴葛」。
--
至於說,
是不是澱粉含量較少的營養價值較高?
這是不一定的!各有所長,文章後半段會說明。
比較能確定的是,
野生的會比人工栽培的葛根,來得更有營養!
經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可以認知說,
粉葛:是纖維少、澱粉含量較多,分 “人工栽培” 和 “野生的”;
柴葛:是纖維多、澱粉含量較少,是 “野生的”!
--
「食用葛、甘葛藤」指的是「粉葛」;
「野葛」指的是「柴葛」。
大家必須先了解這區別,在以下的文章中,才不會有所混淆!
古代中藥所用的葛根是粉葛?還是柴葛? :
讓我們從歷史上對葛根的記載,進行分析判斷,
要做區別,是因為粉葛和柴葛,所對治的症狀 有一點點點不同。
關於葛根的文獻記載,
最早出現於《神農本草經》上。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於西元前220多年的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
蒐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的成果。)
不過當時只記載了性味、功效,並未給葛根多作描述。
到了梁代(西元550年左右),
陶弘景在所著《神農本草經集注》中說:
「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
當取人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
南康、盧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
但為藥不及耳(看註解,請點閱);五月五日中時採取葛根」。
「多肉而少筋」應該是指 "粉葛",
這是首次記載了葛根的食用、特性、採收時間。
唐代(西元700年左右),
陳藏器在所著《本草》中說:「可斷穀不肌,根堪作粉」。
同時期的《食療》書記載:「葛根蒸食之,消酒毒,其粉亦甚妙」。
以上記載能說明,
漢唐時期的食用&藥用的葛根為同一種,並無區分。
不論是過去還現在,很多食物&藥物都是藥食同源的。
到了宋代(西元1100左右),
《本草衍義》一書中記載:「澧鼎之閒。
冬月取生葛搗爛入水中。揉出粉。沉成塊。
入沸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
以蜜拌食。摻入生薑少許尤妙。
又切入茶中待賓。雖甘而無益。
又將生葛根煮熟作果實賣。吉州南安亦然。」
《圖經本草》記載。「今處處有之。江浙猶多。
春生苗。引滕蔓。長一二丈。紫色。
葉頗似秋葉而小。色青。
七月開花。粉紫色。似豌豆花。不結實。
根形大如手臂。紫黑色。
五月五日午時采根曝乾。
以入土深者為佳。今人多作粉食。」
《證類本草》一書中,除承襲舊說外,
還附有"成州葛根"和"海州葛根"的形態並附圖。
宋代本草書首次描述了葛根的樣貌,
宋代藥物較為發達,
將含澱粉量高的多種葛根均作為藥用葛根使用。
但當時的葛根品種較混亂,可能是野葛,也可能是粉葛。
明代(西元1500年左右)
《本草綱目》記載:「葛有野生有家種,
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烯絡,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
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
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
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采之。」
本草綱目上還有較詳細的葛根藥性,這裡只先介紹葛根的外貌。
依文中的描述,形態較為類似甘葛藤的特徵。
近現代的《中國醫學大辭典》和《中國藥學大辭典》,
書中的葛根插圖看起來,比較像是食用葛、甘葛藤的根。
《生藥學》《中藥學》《中藥鑑定學》和《全國中草藥彙編》之中,
關於葛根的植物圖文,均為野葛的根。
《現代實用中藥》則記載葛根為甘葛藤;
《中國藥典》記載:「葛根為野葛或甘葛藤的乾燥根。」
(從上述內容看來,野葛和甘葛藤應該是有所差異的,
其中的差異,在下判斷為含粉量的多寡有所不同。
粉多=甘葛藤;粉少=野葛)
依歷代對於葛根的記載,比較下來,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時期,
人們對葛根的品種、功效有著不同的認識,
因而葛根的來源、用途也不盡相同。
但可以判斷說,不論是粉葛還是柴葛,都有被用作藥用!
p.s.一般認為,食用葛、甘葛藤、三裂葉葛藤、峨媚葛藤…等葛根,
被視為傳統應用的葛根,質量較好,故冠以粉葛根、甘葛根的美名。
--
「粉葛&柴葛」在藥性上的差異:
近代的藥學著作認為,
葛根的色白、肉多、少筋、味甘著為優,
而野葛的特徵是纖維性極強,
並不具備上述特點,故被稱之為柴葛根。
二者的藥材性質略有不同,
然而,粉葛、柴葛 都有 清熱、解肌、止渴、生津的作用。
一般認為,
含澱粉量高的粉葛(食用葛、甘葛根),
其功效偏重於清熱解肌,生津止渴、醒脾解酒、解毒;
含澱粉少、纖維性極強的柴葛,
偏重於解肌、透疹、昇陽、止瀉。
臨床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不同品種的葛根:
患有冠心病類的病人或合併外感症狀的病人,
如用葛根作治療,應首選「柴葛」;
而患有糖尿病類及合併太陰陽明病的病人,
如用葛根作治療,則首選「粉葛」。
--
「結語」:
我國歷代關於葛根利用的豐富記載,
說明了葛根利用歷史年代久遠,
地理範圍廣泛,方式方法多樣,功能效果優良。
根據歷史用藥經驗和藥材特徵及所含化學成分或童的不同,
有學者建議,葛根應分別以
粉葛(食用葛、甘葛、三裂葉葛、峨嵋葛等)和柴葛(野葛),
作為藥物進行使用和記載
(如同粉防己與木防己類似)。
這樣,不僅能保持古今藥用葛根各自的特性,
使藥物名稱規範化,而且有利於臨床的使用與研究。
YEAH!文章打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阿阿阿!
(放煙火~放鞭炮~)
留言列表